抗精神病藥主要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、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疾病,通過調節多巴胺受體功能改善幻覺、妄想等癥狀。傳統藥物如氯丙嗪通過阻斷多巴胺D2受體發揮作用,但易引發錐體外系反應;第二代藥物如奧氮平、喹硫平、阿立哌唑等對多巴胺和5-羥色胺受體具有雙重調節作用,副作用更小,還可用于情感穩定和輔助抗抑郁治療?。
抗癲癇藥物通過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控制癲癇發作,部分藥物兼具情緒穩定作用。例如拉莫三嗪通過抑制鈉通道和谷氨酸釋放減少癲癇發作,同時被用于雙相抑郁的治療;丙戊酸鈉則通過增強GABA能抑制神經傳遞,但可能引起代謝紊亂?。
抗抑郁藥通過調節單胺類神經遞質(如5-羥色胺、去甲腎上腺素)改善抑郁癥狀。SSRIs(如氟西汀、舍曲林)選擇性抑制5-羥色胺再攝取,副作用較三環類藥物(如阿米替林)更輕;SNRIs(如文拉法辛)則對5-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雙重作用,適用于難治性抑郁?。
?抗癡呆藥物主要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,通過抑制膽堿酯酶或調節谷氨酸系統延緩認知衰退。例如膽堿酯酶抑制劑(如多奈哌齊)可提高腦內乙酰膽堿水平,NMDA受體拮抗劑(如美金剛)則減少谷氨酸興奮毒性?。
四類藥物通過不同機制作用于神經系統核心靶點,在適應癥和副作用方面各有特點。臨床選擇需結合疾病類型、患者耐受性及代謝風險進行個體化治療?。